新华社“决心”号4月4日电(记者张建松)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进行👩👧。截至目前💂🏻♀️,在IODP367航次第二个钻探站位,“决心”号插入南海海底的“探海神针”已超过1500米,这一钻井深度在国际大洋钻探历史上达到全球第七。
“决心”号目前正在进行钻探的这一钻井编号为U1500B,位于北纬18度18.27分、东经116度13.20分。3月25日,“决心”号在该孔1380米深处成功“触摸”到南海海底的玄武岩。截至目前🗒,已钻取到100多米的玄武岩岩芯样品👰♀️,回收率达70%以上🧻,多个岩芯的取芯率达到甚至超过100%🫴🏻。
据“决心”号运营负责人史蒂夫·迈迪介绍,U1500B钻井深度不仅达到全球第七👨👨👧👧👮♀️,其难度也很大。在3800多米深的海水下,钻头要穿过南海海底1400米的松散沉积物🫨,其中包括900多米沙层👩🏻🦲,才能钻取到坚硬的基底岩石🕵🏽。在每一次更换钻头的过程中👨🏿🌾,如何确保开放的井孔不坍塌、钻杆顺利进入钻井、钻头再次抵达钻井最底部?每一步在操作中都具有极大风险。为了保护钻孔,“决心”号在钻孔内安装了长达842米的单层保护套管,这也创下了历史记录。
4月1日晚🔰,“决心”号在海底几乎被泥浆埋没的钻孔“返孔锥”上面,又叠加了一个“返孔锥”🚟。钻探工人们通过船底的月池,将漏斗状的“返孔锥”套在钻杆上👩🏽🔧🤳🏿,让它顺着钻杆落到了海底的底座上。然后,再缓缓抽出5000多米长的钻杆😮💨,更换了一种功能更强大的C-9钻头。4月3日晚,钻头顺利抵达钻孔的最底部,并开始继续钻取岩芯样品👶🏼。
据“决心”号上的岩石学家、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黄小龙研究员介绍,U1500B孔获取的玄武岩岩芯具有明显的“枕状构造”。这是火山熔岩在水底溢出时⛹️♂️🐽,遇水淬冷形成形似枕状的熔岩体的一种典型构造✮,因此常被作为海底喷发的火山岩的一个重要标志🧏🏽。从这些玄武岩的岩石学特征看⚒,很可能就是洋中脊玄武岩💍。不过船上研究条件有限,还需要进一步验证。
“如果确证获得的是洋中脊玄武岩,这将是了解南海初始打开过程的关键信息👨🏿⚕️。与2014年IODP349航次在南海海盆中央钻取到的、南海最后形成的洋中脊玄武岩样品所记录的信息相结合🤸🏽♀️🎖,就可以完整地认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🌷👨🏻🦽。同时,对认识地球海陆变迁以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。”黄小龙说。
南海北部陆缘是开展大陆破裂研究的“天然实验室”。“决心”号执行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包括IODP367和IODP368两个航次。计划在南海北部的陆缘盆地、洋陆过渡带、胚胎洋盆、成熟洋盆,共选取四个钻探站位,向海底插入“探海神针”,钻取海底沉积物和基底岩石,以探寻地球海陆变迁之谜。
据IODP367航次项目经理亚当·克劳斯介绍🙋🏿♂️,“决心”号在U1550B孔的钻探将持续到4月5日,此后将进行“测井”工作。4月9日,“决心”号将结束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“上半场”任务,停靠香港码头进行补给,并迎接IODP368航次的科学家上船,继续执行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“下半场”钻探任务。